名  称: 衡水市人民政府2007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001068824/2009-010652
发布机构: 衡水市政府办公室 文  号: 衡政〔2007〕26号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25日
主题分类: 有效性:
衡水市人民政府2007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意见

语音播报

衡政〔2007〕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衡水湖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发展劳务输出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开发我市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做好2007年的劳务输出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号召,以实现内转外输突破百万大关为目标,以加快数量体能型向质量智能型、散兵游勇型向规模群体型两个转变为主线,继续坚持“三统筹、八整合”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着力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和组织管理,力争在输出规模、就业质量、组织化程度、创新品牌、境外输出、产业化经营六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全年新增劳务输出10万人次,新增就地转移10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

一、反骄破满,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在输出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在一些干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中产生了一些片面认识,有的认为劳务输出工作的热潮已经形成,政府没有必要再下这么大的力量抓了;有的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差不多了,劳务输出已无人可输;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骄傲自满、歇气松劲的情绪等等。各级各部门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劳务输出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评价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反骄破满,加大力度,再增措施,把劳务输出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1、克服无为而治的思想,加大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力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三统筹、八整合”的要求,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扶持政策、服务体系和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体系,实现政府对城乡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和农村两委班子要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农村群众的难事来抓,着力解决人员少、不固定、工作时断时续的问题,加强力量,明确专人,系统开展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县市区要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明确工作重点,经济发展快、用工需求多的乡镇重点抓就地转移,经济发展慢、用工需求少的乡镇重点抓劳务输出,同时搞好乡村间的劳动交流。各级劳动部门的工作重心要下移,深入农户送信息、送技术、送法律,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开展就业服务。

 2、纠正无人可输的认识,树立全员输出的就业服务理念。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办法,我市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多数属于35岁以上的大龄劳动力,输出转移的难度较大。大龄劳动力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员输出的就业服务理念,不仅要抓好新增劳动力的输出,更要抓好大龄劳动力的输出,要认真研究大龄劳动力的择业需求,把握特点,掌握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更多的大龄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3、纠正劳务输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偏见,外输内转一起抓。发展劳务输出不单给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其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各级各部门要摈弃传统观念,把农村劳动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去开发,作为城镇发展的力量去运用,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同时,要提高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通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

 4、克服满足松劲的情绪,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劳务输出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输出的规模还比较小,输出的质量还不够高,城乡统筹就业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备,许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要主动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入。要规范职介行为,开发更多更好地服务产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要认真贯彻国发20065号文件精神,针对当前农民工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加强与输入地政府及用工单位的协作,落实有关政策和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要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积极推进工作创新。

 二、突出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推进劳务输出向质量智能型转变上实现新突破

 2007年要把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通过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和重点工程实施,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由数量体能型向质量智能型的转变。

 1、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劳务培训基地。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城乡劳动力转移输出的需求,抓好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尤其要抓好各类培训资源的整合。要以现有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基地,对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实施代管、重组、兼并,集中力量办好若干骨干职业学校;以现有重点职业学校(院)的骨干专业为龙头,联合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组建若干职教集团;市区要通过对现有的职业教育院校进行规划、整合,加快骨干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创建特色,集中力量办好一至两个专业,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培训基地。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培训基地的管理,定期检查基地建设和培训情况,对建设不达标、培训不规范的基地要摘牌整顿,对达到规定要求的要及时予以认定,确保基地的信誉和培训工作的质量。

 2、抓好载体,组织好重点培训工程的实施。劳动部门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的实施,多争取指标,多开展培训。教育部门要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工程的实施,组织未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办要抓好扶贫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多争取培训项目。妇联组织要抓好“千名农家女培训就业工程”的实施,发挥妇联群团组织优势,做好农村妇女的劳务输出。共青团组织也要根据青年人的就业特点搞好转岗择业培训。

 3、多形并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在抓好校企结合、校校联合、定单培训的同时,当前要适应农民“嫌路途远、怕费用高”的心理,大力开展特色培训、下村培训和入厂培训。特色培训,就是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围绕服务地方经济,重点抓好丝网、玻璃钢、工程橡胶、纺织缝纫、机加工等骨干特色专业人才的培训。下村培训,就是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搞培训,乡镇政府负责人员组织、场地安排,劳动部门负责联系用工单位,培训机构负责提供培训设备、师资和教材等。市直职业学校和各县市区职教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下村培训。入厂培训,就是县级劳动部门在辖区企业内筛选确立一批培训基地,组织农村劳动力入厂培训。培训工作要体现“三优先”原则,即招录学员以本地劳动者优先,设立专业以本地骨干特色专业优先,推荐就业以本地用工单位优先,把最急需的人才输送到本地骨干企业。市直和各县市区要择机组织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4、广辟渠道,努力解决培训资金不足的问题。财政部门要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安排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经费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上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劳动部门要积极争取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尤其是要用足用好就业再就业资金可以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的实施,多培训人员,多争取经费。就业服务部门要利用当前有的城市、有些工种劳务人员供不应求的有利时机,借用对方的培训场地、设施和经费,积极开展借资培训。扶贫办要积极争取贫困县的扶贫培训资金。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小额贷款扶持。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采取“先培训、后收费”的办法,在培训时暂不收取培训费,等就业后再从工资收入中逐月扣回。

 三、加强管理,大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推进劳务输出向规模群体型转变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管理既是顺应劳务输出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是改进劳务输出工作的需要,2007年要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综合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大力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由散兵游勇型向规模群体型的转变。

 1、重点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开发劳务市场,建立劳务基地要坚持“巩固京津,开发沿海,发展国外”的工作思路。各级劳动部门要利用我市向京津地区输出人员较早、与部分用工单位已经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优势,在现有的用工单位中筛选建设一批劳务用工基地。充分利用我市与南京、苏州、宁波三市劳动部门达成劳务合作协议的有利条件,在长三角地区开发建设一批新的劳务用工基地。劳动部门以及职业介绍机构要注意保持与用工基地的联系,认真作好输后服务工作,及时解决用工基地提出的问题,不断扩大劳务合作的领域。同时,各级政府及劳动部门要加强输出地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高劳务合同的履约率和满意度,争取建设一批经省及省以上劳动部门认定的劳务输出基地。

 2、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各职业介绍单位要建立健全收集信息、组织人员、培训输出、维权服务“一条龙”的工作机制,对欲外出务工人员既要做好就业指导、又要开展技能培训,还要搞好维权服务,把培训、就业、维权三方面的工作有机地在一起。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要注意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和农村村委会要做好舆论宣传、人员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劳动部门要做好信息筛选、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工作,给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工作岗位。教育(劳动)部门要做好职业培训工作,使受训人员能够掌握岗位规定的劳动技能。?

 3、改进和用好农村劳动力综合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就业服务部门要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综合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进行一次检查,按照市、县、乡三级都能实现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信息统计分析的要求改进管理,做到先进、实用、有效、可靠。全市要举办动态管理系统实用培训班,对各县市区、各乡镇的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各级就业服务部门要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特长和求职意向等指标,对农村劳动力综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向外发布,并与职介组织、培训机构、劳务市场以及求职人员开展信息交流,实现内外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和网上求职、网上就业。

 4、加强农民工经济人队伍建设。农民工经济人是农村民间职介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建设农民工经济人队伍要坚持少干预,多扶持,快发展的原则,多提供就业信息,多提供法律支持,多提供业务指导,少干涉业务活动,今年每个县市区争取发展5到10个农民工经济人。各县市区要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加强建设和申报工作,今年争取将饶阳县、武邑县申报成国家级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四、擦亮叫响,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在打造衡水劳务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劳务品牌是推动劳务输出向质量智能型、规模群体型转变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衡水市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打造衡水劳务品牌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力打造。一是严把输出质量关,依靠素质创品牌。从源头抓起,严格把好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三个关口”,做到有劣迹的不输出,身体不健康的不输出,培训不合格的不输出。

 各县市区要围绕九个劳务品牌组织更多的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输出,借助质量优势、规模优势打造品牌。二是强化市场营销,依靠宣传创品牌。抓好“衡水劳务”综合品牌的宣传。市劳动部门要做好向省、部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争取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推广,借助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的权威在全国叫响“衡水劳务”品牌。舆论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衡水劳务输出的工作经验和衡水民工的先进事迹,利用新闻媒介在全国打响“衡水劳务”品牌。职介机构要加强重点城市和重点用工单位的工作,在“消费者”心中创品牌。三是完善创建机制,依靠管理创品牌。有关部门要在政策、资金、服务、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劳务品牌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实行统一标志或进行商标注册,提高知名度,逐步建立专业化培训、精品化包装、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劳务品牌开发机制。四是加快专业乡村建设,依靠特色创品牌。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乡、村要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培育壮大优势专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务输出专业乡、专业村。

 五、克难攻坚,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在境外劳务输出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境外劳务输出是增加劳务收入、增强工作活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克服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一是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克服心理和业务障碍。市劳务输出办公室商市商务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境外劳务输出业务培训班或研讨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传授境外劳务输出知识和操作技巧,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从业能力。二是多方联系业务,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市商务局、外事办及国际劳务合作组织要积极参与国际援助项目,主动联系境外承包工程,提供境外劳务信息,组织更多的劳动力到国外打工。充分发挥国家、省外派劳务基地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基地品牌组织全市的境外劳务输出。市商务局要制定出台全市境外劳务输出基地县管理办法,加快市级境外劳务输出基地县建设。三是加强境外劳务输出管理。境外职介或组织机构要为每位境外劳务人员建立工作档案,提供就业咨询、资料审核、报名体检、外派培训、护照办理、金融保险、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避免劳务纠纷或务工人员的滞留不归。加强境外职介机构管理,打击非法职介,维护境外劳务输出秩序。认真落实市商务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衡水市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机制》的有关规定,明确分工,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及时、有效地解决境外劳务纠纷。

 六、延伸链条,组织实施“回归工程”,在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

 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劳务输出工作的一个方面,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扶持外出民工返乡创业。一是创优回归环境。各级政府对回归创业人员要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扶持、产业政策等方面提供帮助,可以在县城或建制镇设立农民工创业园或创业街,方便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就业服务部门要针对返乡民工的创业需求,在创业辅导、项目筛选、计划制定、资金筹集等方面开展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三是开展典型示范。各级政府要抓好一批返乡创业、发家致富的典型,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作法,正确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舆论宣传部门要抓好典型宣传,浓厚氛围,营造声势,进一步形成返乡创业的强大合力。

 在抓好六个重点突破的同时,还要抓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