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 引 号: 001068832/2018-2311584
发布机构: 衡水市发改委 文  号: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 2018年03月14日
主题分类: 其他 有效性:
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语音播报

(2016年2月16日衡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前  言.......................................................................................... - 1 -

第一篇  科学认识和把握机遇挑战 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 2 -

第一章  新的历史起点..................................................... - 2 -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 2 -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 9 -

第二章  新的发展蓝图.................................................. - 12 -

一、指导思想................................................................... - 12 -

二、基本原则................................................................... - 12 -

三、战略定位................................................................... - 14 -

四、发展目标................................................................... - 15 -

第二篇  坚持创新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 20 -

第三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 20 -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20 -

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 21 -

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22 -

四、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23 -

第四章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 24 -

一、推动互联网+产业.................................................... - 24 -

二、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 - 26 -

第五章  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27 -

一、推动各类众创空间发展......................................... - 27 -

二、完善创业创新支撑体系......................................... - 27 -

三、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 28 -

第三篇 坚持改革发展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 29 -

第六章  深化省级综合配套改革.................................. - 29 -

一、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 29 -

二、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 30 -

三、深化农村改革.......................................................... - 30 -

四、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 31 -

第七章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 32 -

一、建立市场一体化机制.............................................. - 32 -

二、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 33 -

第四篇  坚持转型发展 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 34 -

第八章  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 34 -

一、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 - 34 -

二、加大有效投资.......................................................... - 35 -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 36 -

四、完善项目工作机制.................................................. - 36 -

第九章  着力打造工业强市.......................................... - 37 -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 37 -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 38 -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42 -

四、积极培育骨干企业.................................................. - 44 -

第十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46 -

一、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 46 -

二、打造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 - 46 -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 - 48 -

四、培育大健康产业...................................................... - 49 -

五、优化提升现代商贸业.............................................. - 50 -

六、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 52 -

七、积极发展其他服务新业态..................................... - 53 -

第十一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54 -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 54 -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 55 -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57 -

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 57 -

第五篇  坚持协调发展 全力构筑优化平衡新格局.......... - 61 -

第十二章  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 - 61 -

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 61 -

二、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 64 -

第十三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 65 -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 65 -

二、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 66 -

三、建设特色美丽乡村.................................................. - 71 -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72 -

第十四章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 74 -

一、实施分类指导.......................................................... - 74 -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 - 74 -

三、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 75 -

第六篇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打造生态建设新环境.......... - 77 -

第十五章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 77 -

一、积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77 -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 79 -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80 -

四、 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 81 -

第十六章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 84 -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84 -

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 85 -

三、加快环保市场建设.................................................. - 85 -

第七篇  坚持开放发展 拓展全方位开放新局面............... - 87 -

第十七章 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 87 -

一、扩大合作区域.......................................................... - 87 -

二、拓展合作领域.......................................................... - 87 -

三、创新合作方式.......................................................... - 88 -

第十八章  拓展对外贸易优势...................................... - 88 -

一、优化贸易结构.......................................................... - 88 -

二、创新贸易方式.......................................................... - 89 -

三、促进口岸发展.......................................................... - 89 -

第十九章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 90 -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 90 -

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 90 -

第二十章  探索“走出去”新路径............................. - 91 -

第八篇  坚持共享发展 建设和谐幸福新衡水................... - 93 -

第二十一章  实施扶贫脱贫工程.................................. - 93 -

一、实施精准扶贫.......................................................... - 93 -

二、推进产业扶贫.......................................................... - 94 -

三、强化政策保障.......................................................... - 94 -

第二十二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95 -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 95 -

二、实施增收富民工程.................................................. - 95 -

三、实施社保扩面工程.................................................. - 96 -

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 - 98 -

五、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 99 -

六、实施公共安全工程................................................ - 101 -

七、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 - 102 -

第二十三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103 -

一、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 103 -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103 -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 104 -

第九篇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跨越发展新支撑........ - 108 -

第二十四章  构建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 - 108 -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 108 -

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 109 -

三、提高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 110 -

第二十五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 110 -

一、完善防洪抗旱防涝体系....................................... - 110 -

二、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 111 -

第二十六章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112 -

一、提高供气保障能力................................................ - 112 -

二、推进智能电网和输电通道建设........................... - 112 -

三、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113 -

第二十七章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113 -

一、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 - 113 -

二、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 114 -

第十篇  加强社会治理 建设法治衡水............................. - 117 -

第二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 - 117 -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117 -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117 -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118 -

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 118 -

第二十九章 加强法治衡水建设............................... - 119 -

一、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 119 -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 119 -

三、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 120 -

四、营造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环境...................... - 121 -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保障机制 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 122 -

第三十章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 122 -

一、实施分类指导和协调衔接................................... - 122 -

二、加强政策统筹协调................................................ - 123 -

三、完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 123 -

四、健全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 124 -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保障民生,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衡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衡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布局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篇  科学认识和把握机遇挑战 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第一章  新的历史起点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和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强势开局、跨越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深入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和“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协同发展”活动为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重大机遇,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奋发作为,精准发力,全市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速领先、总量晋位。2015全市生产总值达1220亿元,年均增长9.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63.3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8.5亿元,是2010年的3倍多,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9.5亿元,年均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6.4亿元,年均增长13.8%。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创新项目谋划、前期推进、开工在建到竣工验收全项目链管理模式,完善建立“三个二”项目推进机制,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五年间,累计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900项,总投资7817.7亿元;实施省市重点项目532项,完成投资2224.3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有95%以上实施了新建项目或技改项目,其中60%以上被列为省市重点。省市重点项目平均规模,由2010年4.5亿元,提高到8.3亿元,增长1.8倍,省重点项目平均规模由2010年7.1亿元,提高到19.7亿元,增长2.8倍。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重点项目比重达57%,较2010年翻了近一番。泰纳合成橡胶新材料、老白干酿酒改造、养元植物蛋白饮料扩建、瑞丰缸体精密铸造、蒙牛高端奶、澳泰环保制冷压缩机组、首德高压油管等234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泰华伟业服务机器人、亚森工业机器人、奇佳智能立体车库、顾家北方家具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阳煤乙二醇、海伟丙烷脱氢等百亿项目的实施,一举实现了我市百亿元产业项目“零”的突破。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7:50.7:29.6调整为2015年的13.8:46.2:40,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近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亿斤,武强县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故城东大洼、枣强欣苑、桃城区邓庄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阜城县被命名为全国有机瓜菜种植基地示范县,深州蜜桃、饶阳甜瓜葡萄地理标志保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8%。传统产业改造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60亿元,年均增长11.5%;工业主导产业逐步培育壮大,确定了“6+3”主导产业,“两改造一倍增”、“1+10”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88家,达到1234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60家、2200家。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高,安平国际丝网物流聚集区、衡德物流园晋升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开通衡水湖号旅游专列,衡水湖景区、武强年画博物馆晋升4A级景区,我市被省政府授予“金融生态市”称号。

??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构建,县(市)城建设步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近期“一湖三区”、远期“一湖六区”的大衡水格局和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确立。主城区扩容升级步伐加快,滨湖新城建设高标准推进,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我市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城镇建设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完成825个省市重点村改造任务,涌现出桃城区绳头村、滨湖新区侯店村等一批升级版的现代农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健全,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显现,邯黄铁路、邢衡高速衡水段一期、衡德高速故城支线等建成通车,石济客专开工建设;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现有公路总里程1.27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44.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位;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46公里,铁路网密度5.1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市被确定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并成功列入国家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市本级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21项,取消下放比例达75.8%,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合一”。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平稳增长,衡水海关开关运行,上市企业达27家。“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62.6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9亿美元。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英利、蒙牛等一批名企落户衡水,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市成功融入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三个一百”工程重点推进。

??生态建设全面加强。2011年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超过20%,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生态治理不断加强,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一揽子政策措施,组织开展7个专项行动, 2015年PM2.5比2013年下降18.85%。市县城区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已基本建成,正向重点乡镇和农村逐步延伸。深州、饶阳以及武邑循环经济工业园、老白干循环经济园列入省“3255”示范工程。衡水湖生态保护发展步伐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获国务院批准,衡水湖被列入国家湖泊生态修复试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投资60多亿元,累计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5.82亿立方米。造林绿化提前实现“一人一亩林”目标,衡水湖周边建成3000亩以上林业园区11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以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达19.8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处于4%以下。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苑小学、胜利小学和第十中学改建工程竣工,前进街小学、东方太阳城小学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实现每县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衡水中学、衡水二中等中学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创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衡水学院办学规模稳步提升,新增本科专业9个。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闾里?婚冠里项目列入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篮球城”、“长跑城”、“健步城”创建扎实推进,连续四年成功举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并升级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人民获得感持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3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圆满完成省定目标。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3.94亿元,实现41.8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平安衡水建设成效显著,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强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防灾减灾、气象、测绘、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十二五”规划顺利收官。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日益显现的发展活力、创造积累的发展改革经验,为“十三五”时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

2010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指标属性

2015

年均增长

2015

年均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亿元)

781.5

1220

9.5%

1220

 9.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万元)

1.81

2.76

8.5%

2.76

8.5%

预期性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59.26

150

20%以上

163.3

22.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76.4

1180

20%以上

1129.5

18.8%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0.5

35

[4.5个百分点]

40

[9.5]

导向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

67.5

60

??

91.67

[24.17]

导向性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比重(%)

31.5

40以上

[8.5个百分点]

32

[0.5]

导向性

城镇化率(%

39.23

45.29

[6个百分点]

46.64

[7.41个百分点]

预期性

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

??

??

[-16%]

达到省要求

??

超额完成目标

约束性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达到省要求

??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COD

10.3423

9.2525

-2.2%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二氧化硫

4.0882

3.9288

-0.8%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氮氧化物

4.6965

3.837

-4.0%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氨氮化物

0.8805

0.7564

-3.0%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26.3

30以上

[3.7个百分点]

29.2

[2.9个百分点]

约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35

[12]

20%以上

[9.39]

4.4%

导向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0.7

35

11%以上

26.62

5.16%

导向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3.7

600

14%

 606.4

13.8%

预期性

人口总量(万人)

434.6

??

7.13‰以内

7.13‰以内

约束性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525

21840

8.5%以上

24922

11.4%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369.7

6570

8.5%以上

8765

14.9%

导向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46

[15]

??

[19.8]

??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5以内

??

4以内

??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覆盖人数(万人)

??

43

??

50.32

??

约束性

   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居民人均收入按原口径计算。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着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步伐,新兴经济体开始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吸纳低端制造业,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体看,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时期,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从全省看,“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使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为我省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从经济发展支撑看,全省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换档期,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将会发展壮大,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继续增加。从发展制约因素看,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将面临很大挑战;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会不断加剧,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争夺会更加激烈。总体看,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依然艰巨,区域竞争与合作,也对我市绿色崛起、跨越赶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衡水看,我市全域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战略,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聚集生产要素搭建了平台,为我们加快发展、跨越赶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省委、省政府确定我市为唯一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有利于我们深化各领域改革,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支持衡水加快打造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必将大大拓展我市的发展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特别是支持我市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石济客专正在加紧建设,京衡客专、衡沧城际、石衡高速、衡港高速、衡水机场、衡水通用机场有望启动,随着这些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的实施,我市交通条件将实现历史性飞跃,这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一湖三区”环城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承载力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市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深,具备弯道超车的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我市具有衡水湖和“一人一亩林”所带来的独特生态优势,这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我们实现绿色崛起、跨越赶超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偏小、水平不高,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的增长动力不足,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整体技术含量较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人才不足,高水平创新创业孵化器、创业园等公共平台不健全,完善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能力任务艰巨;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滞后;我市生态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能源结构不合理,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

总结“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严峻复杂,综合判断,机遇远大于挑战,有利条件远大于不利因素,“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多重重大机遇的叠加期。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增比进位的重要关头,处于可以也能够实现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牢牢把握机遇,精准应对挑战,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奋力推进衡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二章  新的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坚守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把握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要求和市委三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

二、基本原则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十三五”时期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赶超。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做足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做强主城区经济,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协同发展。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立足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京津、服务京津、借力京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与协作、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不断增强发展实力,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坚持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高端引领,高点起步,高位切入,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体制机制,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坚持依法治市。把依法治市作为绿色崛起、跨越赶超的重要保障,扎实推进法治衡水建设,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形成全社会和谐共进的制度环境。

??坚持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绿色崛起、跨越赶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市的有机统一。

三、战略定位

依托区位交通、现代农业、湿地资源、产业基础、基础教育和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确定衡水“一枢纽、四基地”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快三大国铁互通互联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建成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

??京津冀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依托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

??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地。加快“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造林绿化,着力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构建京津冀区域重要生态腹地,为京津冀生态修复提供示范。

??京津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承接基地。顺应京津产业梯度化、集群式转移趋势,引进京津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先进要素,发挥本地产业特色优势和高校、科研机构基础优势,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中试基地、转化基地、生产基地,打造京津技术成果转化、产业承接基地。

??京津教育医疗及休闲养生功能疏解基地。发挥基础教育和生态优势,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合作联系,推动一批高校分校、医疗、保健机构落户衡水,建设京津教育医疗、康体、养生疏解基地,打造京津冀休闲康体度假目的地。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基础和条件,今后五年努力实现“增比进位、效益提升”: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增加,力争实现总量进位,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达到“一二三一”目标,即“一个高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个提升”:全部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三个提前”: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前比2010年翻一番,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一个确保”:确保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20年超过1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达到140亿元。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以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更加协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突出的支柱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

??创新发展取得新提升。研发投入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08%,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成效,与京津冀交通网络体系融为一体,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承接构筑新优势,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一枢纽、四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县域经济增比进位,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分别达到60%和45%

??生态环境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衡水湖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顺利推进,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PM2.5浓度下降达到省要求,从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中出列,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基本展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3%左右。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确保提前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衡水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

2020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6项)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220

460

1800

670

8.5以上

8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2.76

4

7.8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88.5

140

10以上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4.99

7.13

7.2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0

45

[5]

预期性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

46.64

60

[13.36]

预期性

户籍人口

32.8

45

[12.2]

预期性

创新驱动(4项)

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0.73

2.08

[1.35]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45

55

[1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

1.8

12.5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50

85

[35]

预期性

民生福祉(8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其中: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46

2.16

0.90

2.3

3.5

1.5

10

10

11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2

[18.75]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0

[25.8]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7.11

49.51

1

约束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34.5

238

0.3

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1.5333

1.5227

[7.1053]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97

76.97

[1]

预期性

生态文明(10项)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6.5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18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地下水压采能力(亿立方米)

5.7

9.5

[3.8]

约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森林发展

覆盖率(%

29.2

33

[3.8]

约束性

蓄积量(亿立方米)

0.04335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空气质量

地级城市细微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33.5

 

完成省定任务

劣V类水体比例(%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

氨氮

 

 

约束性

二氧化硫

 

 

约束性

氨氧化物

 

 

约束性

注: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15年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  坚持创新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真正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动力。

第三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以列入全省“百家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重点,发挥其在优势产业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关键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组织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每个县市区选择2家以上实力强、业态新的企业重点培育,实施“一企一策”,引导企业争列省“三个一百”领军工程。实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上市四大工程,积极发展创新空间,搭建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阶梯,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00家。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用足用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关税、技改项目使用国产设备投资抵扣所得税等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创建企业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入开展“1+1”规上企业专项行动,支持规上企业每年进行一项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增上新产品、提升装备水平以及实施“两化融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成本、资金、质量、安全、营销等各项基础管理,推进管理制度、理念、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

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突破。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调整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南延”,建设大广高速(G45)高技术成果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开发新兴服务业态和新模式,努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探索“县市区+专业招商机构+园区+企业”的新路子和“整区招商”新模式。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对相对独立的园区实施事权下放,赋予确立内设机构自主权,对园区与市、县、镇行政区域重合较大的,实行“城区合一、县区合一、镇区合一”管理体制。健全园区提升机制,鼓励引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推动园区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打造区域品牌。实行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对新建重大产业项目,依照划定的产业功能分区,统筹安排落地至相应的主导产业园,依法从税收分成、数据统计等方面,实施园区和招商单位利益共享。

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统筹科技研发、技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兴衡计划,优化专家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制定引进利用高层次急需人才政策,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来衡工作或在京津组织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把京津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衡水产业优势。依托衡水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到2020 年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2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现年培养1 万人、培训3 万人次高质量紧缺技能型人才发展目标。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建立与大企业、大集团及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合作关系,推进“人才+项目”,“人才+资本”引进模式,完善竞争择优、开放流动的用人制度。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努力营造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的宽松政策环境。

四、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以工业新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完善研发、中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研发应用能力。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新建以“蓝火计划”衡水基地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安平丝网研究院为依托的丝网产业创新联盟、以桃城和工业新区工程橡胶为依托的工程橡胶产业创新联盟、以景县铁塔产业研究院为依托的铁塔钢构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产业技术联盟,明确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着力打造工程橡胶、医疗器械、滤器滤材、多基复合材料等产业创新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培育+产业基地”全链条创新模式。积极创建衡水创新改革试验区,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争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广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培育孵化器建设模式,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家科技孵化器。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2家、40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0家以上,科技孵化器达12家。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探索“市场出题、政府立题、企业担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市级科技金融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健全以增加科技人员收入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强军民融合创新,探索军民共建共管创新基地,推动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推动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创新发展,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努力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第四章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一、推动互联网+产业

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产品研发设计、柔性制造、销售渠道、战略创新、组织变革等各个环节,融入互联网因素,形成一批具有互联网场景、专业化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实施衡水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云平台工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程、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示范工程等“互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支撑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互联网与传统商贸、文化旅游、物流及金融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搭建完善安平“中国搜丝网”、衡水“中国工程橡胶网”、枣强“中国大营裘皮网”等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网上交易、在线支付、数字认证和现代物流等网上服务功能。整合市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实施全方位网络化服务,积极创建智慧旅游城市。借鉴先进地区物流园开发建设经验,突出智能化、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众包物流等新型互联网物流平台,建设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推动发展普惠金融。

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改造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推动畜禽和水产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推动“淘实惠”等农村电商落地,有效解决城乡“买难”和“卖难”问题。

二、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

实施智慧政务计划。建设市、县、乡三级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完善政府部门网站,健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重点应用系统,到2017年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强电子政务平台、户籍数据管理中心、地理信息时空云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化、在线化、均等化,将碎片化、分散化的资源、要素通过虚拟网络进行体系化组织与整合,促进政务运行网络化、智能化、高效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提升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走向预见与预警的科学性,实现政府管理、决策与服务的智慧化升级。

推进公共服务智能化。建设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跨地区、跨医院医疗数据共享交换,重点加强与京津地区的医疗卫生合作,依托重点医院建设远程会诊系统,提供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等便捷服务,促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为衡水服务。创新教育网络服务模式,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教学活动网络化。支持京津名校与本地院校合作开办网络教育,培育一批本土网络教育机构,解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足问题。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推进社区服务创新,在餐饮、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新模式。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微信“城市服务”试点。到2020年,社会服务事务网上办理率达90%以上。

第五章  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推动各类众创空间发展

鼓励建设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和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基地。加快互联网与双创融合发展,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推广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新青年创业协会等新型孵化模式,搭建青创联、源动力等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形成要素集聚化、服务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和资源开放化的大众创新创业新格局。

二、完善创业创新支撑体系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幅提高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完善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创业创新资金投入,积极利用投资引导基金和创新基金,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中力量打造科技信息、委托加工、技术转移等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建立衡中、二中等本地中学输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及交流合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回衡创业。以高新区、经开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园区为重点,完善研发、中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优化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配置,增强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鼓励草根创新、微创新、微创业。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股权激励,保障创新创业者合法权益。加快“衡水人才网”建设,探索建立民营经济组织人才资源管理系统,完善全市专业人才数据管理系统。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返乡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激发返乡人员创业热情。

专栏3  创业创新重点工程

1.“蓝火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

2. 阜城县与北京长子营工业区产业转移对接项目

3. 故城与北京怀柔区北京东方磁源新材料基地整体转移项目

4. 工业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5. 衡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创业辅导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6. 桃城区“互联网+”示范区项目


第三篇 坚持改革发展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充分发挥改革引领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国家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工作,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和谐进步的体制机制,为实现绿色崛起、跨越赶超提供有力保障。

第六章  深化省级综合配套改革

一、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刚性制度管权限权。开展行政审批瘦身提速行动,取消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电子营业执照,推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在全省率先全面开放中介市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实行阳光中介、诚信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构建集中统一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工业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省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大营、龙华等地“镇区合一”。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地税合作机制。

二、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完善现代产权制度,鼓励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筛选一批优质项目,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

三、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地位和相同权能;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改革试点,创新未利用地综合开发机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开展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预警监管机制,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体制,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方式,进一步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建立县(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以水权、水价为重点的水利改革,加快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美丽乡村和“三区同建”投入、建管新机制。继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完善“五大平台两头+”(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一头+“互联网”,一头+“农村金融保险”)模式,构建组织服务、农资服务、农产品购销、农业合作金融、农业合作保险、农业科技扶持、农村产权等综合服务新体系。

四、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使各类要素按照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市场价格原则实现优化配置。探索工业用地先租赁后出让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制度,积极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土地收益制度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加快我市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增多做优金融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和投资公司,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保险+银行”合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格局。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开发金融服务新产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推进股权资产证券化,加快发展各类型股权投资基金,扩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和规模。推进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扩大债券和票据融资规模。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提高技术研发成果市场转化效率。

第七章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一、建立市场一体化机制

加强与京津在产业转移、平台共建、技术研发等全方位的政策衔接,建立互惠互利的体制机制。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改革,加强与京津各类资本市场的分工协作,开展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的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推进异地存储、支付清算、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业务同城化。建立企业产权、集体产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等市场化流转制度。积极争取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向我市倾斜。建立研发成果合作机制,鼓励本地科技研发、工程实验、孵化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与京津相关机构建立合作联盟。积极与京津建立知识产权会商机制、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知识产权维权执法联动机制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改革,加快与京津建立劳务对接、就业协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商品流通和质量追溯体系,推动资质互认。

二、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建立健全与京津长效沟通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促进社会保险服务一体化,实现与京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体系,深化与京津公共卫生联防联控。与京津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机制,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接工商执法协作机制,完善消费者权益异地保护救济制度,实现工商执法服务一体化。


第四篇  坚持转型发展 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建设为抓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由交通工程设施及装备制造、功能材料及制品制造、食品及生物制品制造、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物料输储设施及装备制造、电力通讯设施及装备制造六大主导产业和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构建的具有衡水特色的“6+3”产业体系。

第八章  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一、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

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发展”理念,努力拓展项目空间,积极谋划推进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立市主导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支撑带动强的项目。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谋划实施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项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旅游观光、体育休闲养生,谋划一批湿地旅游、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游、养生康复及体育竞赛项目,加快推进滨湖休闲小镇、体检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谋划推进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市区雨污分流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工程,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划实施一批高铁、高速、智慧城市建设、湿地恢复等项目,巩固扩大环境优势。

二、加大有效投资

把项目投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注重节能减排、注重改善民生。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积极谋划推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支撑性强、集聚度高、影响面广的重大项目,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发展,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动产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合理安排扩大投资和经常性支出的关系,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增长,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拓宽民资、外资投资领域。以投资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资,鼓励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鼓励加大对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的投资,努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促进衡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十三五”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19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优化用地布局,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在积极争取上级用地指标的基础上,重点在现有资源整合挖潜上下功夫,加大闲散土地整治力度,精准投放用地指标,杜绝圈而不建、多占少建等闲置浪费土地现象。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投资引导基金,优先用于重点项目。积极开展政银企融资联谊,邀请金融机构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评估论证,帮助研究融资方案。加强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加快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公司建设力度。积极培育企业上市,大力引进境外、省外股份制金融单位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搭建多种切实可行的融资平台。

四、完善项目工作机制

完善全项目链管理机制。对项目“谋划入库-前期推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各环节实行全程管理,全程跟踪。坚持“三个二”推进机制、分阶段调度机制、定期通报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专家评审机制和竣工验收机制,完善项目协调推进制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积极谋划、筛选项目,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专项规划跑办、争列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源支持。落实项目投资工作领导责任,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工作督查,增强项目投资工作合力,努力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00项以上,谋划推进项目100项以上,在项目质量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为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第九章  着力打造工业强市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推进产业集中集聚。以政府为主导,以“6+3”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对产业集群进行整体谋划,集中布局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重点开发区域率先发展,谋划确立以衡水湖为核心,以工业新区、桃城区、滨湖新城、冀州市区枣强县城、武邑县城为重点,打造衡水中心都市区发展核,冀鲁经济协作区、安平-饶阳-深州经济协作区为两区,京九-大广双复合发展轴和石衡沧发展轴为两轴,以及产业聚集区多组团组成的“一核、两区、两轴、多组团”的现代产业总体发展格局。交通工程设施及装备制造业向工业新区、桃城、景县、安平、故城、冀州、饶阳、枣强、深州聚集;物料输储设施及装备制造业向冀州、枣强、景县聚集;电力通讯设施及装备制造业向景县、工业新区聚集;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向安平、阜城、故城、景县、冀州、枣强、桃城聚集;功能材料及制品制造业向冀州、枣强、深州、景县、故城、武邑聚集;食品及生物制品制造业向工业新区、深州、武强、饶阳、阜城、故城、冀州、景县聚集。

做大做强产业园区。筛选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健全、功能定位明确的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按照集约集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规模、提高效益、集群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工业新区、景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州化工园区、冀枣新材料基地、安平丝网工业园等5个产值超千亿元园区,努力将工业新区建成国家级工业园区。支持冀州盐化工循环经济园、深州市化工园区、安德森智能园区等晋升为省级园区。培育武邑经济开发区、桃城经济开发区、衡德工业园、景县工业园、景县石化新材料产业园、龙华(广川)工业基地、深州经济开发区、冀州盐化工循环经济园、阜城经济开发区等一批产值超五百亿园区。抓好服装产业园、橡塑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5个特色产业园建设运营,努力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集群产业基地化,依托丝网、纺织、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推广应用集成制造、精密制造、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着力培育打造立市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和充分发挥养元、老白干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升级发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十三五”期间,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

交通工程设施及装备制造业。在钢结构桥梁及工程部件、交通信号控制管理系统、路基工程材料及设施、交通道路设施、运输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重点发展铁路钢箱梁、铁路辙叉及铁轨、公路钢结构桥梁、快速路钢箱梁、钢结构人行天桥等桥梁工程设施,轨道交通信号指示、传输和控制系统及设施、公路收费和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及设施,土工布、土工膜、土工格栅(室)、土工网垫、土工模袋、塑料排水板等交通路基土工材料及设施,隔离带、防眩板(网)、防撞栅、导向标,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等。支持交通工程设施、轨道交通等领域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自粘橡胶板、铝合金轮毂等项目建设。依托“中国(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和“中国公路交通配套产品铸造基地”发展基础,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中国(衡水)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物料输储设施及装备制造业。在现有非金属复合材料输储设施及装备、橡塑软管类输储设施、输送机械类输储设施三大领域基础上,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以输送管道及零部件、储罐及零配件、输送机械装备及零部件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依托河北省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材料所等科研院校,加快开发多基复合材料、竹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新型输储材料,引进一批技术成熟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瞄准装备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开发数字化物料输储设备,重点发展视频实时监控设备、报警设备、流量和压力监测设备等;加快发展新型输储器材,强化防腐、阻燃、耐压、保温等性能,在玻璃钢、预应力混凝土、橡胶输送带等输储材料基础上,重点开发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多材料基复合输储管材和容器,扩大物料输储的适应领域和范围。实施产业链整合延伸工程,鼓励企业加快向下游产品延伸发展,促进燃气阀门制造向市政燃气管道装备发展,输送带制造向输送机械装备发展,储油罐制造、油气钻探开采专用管向油气输储装备发展,货叉向智能物流装备及叉车整车组装和制造发展。支持玻璃钢复合材料、橡胶软管等领域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高压胶管、输送带等项目建设。

电力通讯设施及装备制造业。围绕输电设施、输电设备、通讯传输设施、通讯传输设备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配电设施、供用电设备、发电设施制造、通信交换终端设备和元器件制造产业,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立企业发展联盟,实施差别化生产,加强分工合作,共同拓展市场,增强产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铁塔行业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依托现有铁塔钢构产业基础,以广川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铁塔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铁塔产业基地。

食品及生物制品制造业。着力推进食品加工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传统初级食品加工向工程化、营养化转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成全市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形成酒饮制品、粮油加工、果蔬加工、肉食加工、乳制品加工、休闲方便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老白干、养元、鲁花等品牌带动作用,通过战略合作、改进工艺、强化营销、引进骨干龙头企业等方式,大力发展方便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绿色有机食品、生物工程食品和高端生物制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与新型发酵产品规模化发展,促进生物制品向海洋生物制品、生物化工制品、生物基材料转型。积极开发和引进现代发酵、酶工程、生物萃取、生物制剂生产、生物基材料制备等关键工艺和技术,提供技术保障。积极推进植物蛋白饮料、果蔬综合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项目建设。

绿色化工产业。依托现有煤化工和盐化工,以建立生态循环化工为目标,推进产业集群化、精细化、链式化、绿色化、智能化。支持大型盐化工企业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进行节能降耗改造,加大纯碱、烧碱、PVC树脂等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延伸氯碱上下游产业链;煤化工从碳一化合物向多碳化合物延伸,并向树脂及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支持煤化工和盐化工领域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更新生产工艺,走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的转型之路。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大健康新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每年重点引进培育2-3家领军企业,努力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以上,占GDP比重达到8.5%。

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着力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重点建设工业新区高端橡塑材料产业园、景县石化新材料产业园、冀枣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园三个园区,努力将新材料产业(功能材料及制品制造业)打造成为衡水的支柱产业。推进高端橡塑材料及制品、新型化工材料及制品、新型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领域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生物玉米纤维、氯化聚乙烯弹性体新材料、高性能铬锆铜合金材料、电工级聚丙烯、多基复合材料、癸二酸树酯生物功能材料、天大柔性液晶显示器用聚酰亚胺薄膜单体材料、液态金属等项目建设,积极拓展碳纤维、石墨烯等新领域,着力打造冀枣新材料、工业新区新材料、安平滤器滤材等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包括屋顶发电、建筑一体化发电和地面电站等)工程设计与实施及示范项目;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器、逆变器、聚光系统、大功率跟踪器、专用蓄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部件产品;光伏发电公共照明、交通标识、户外景观等各类市政应用产品及其它各类民用光伏电子电器等相关产品。以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为发展重点,加大对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研发力度,推动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领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秸秆压块、生物质气化炉、日光温室太阳能发电等项目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以强化基础、延伸链条、应用驱动为主攻方向,加快电力电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项目建设,围绕超薄型电容膜、电力电子模块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强新型产品和高端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冀东南云计算、安平物联网智能家居等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工业节能设备制造产业,在节能装备制造、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服务三大领域,大力发展工业脱硫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垃圾隔层和废气处理设备、隔音防噪材料、环保建材系列产品、空气源和水(地)控温设备等,推进脱硫脱硝除尘除雾一体化吸收塔设备生产等项目建设。引导发展绿色再制造产业,积极发展工程机械、汽车、机电产品等产品零部件再制造。

大健康新医药产业。加快原料药绿色化、制剂化、高端化,大力发展创新药和生物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推进配套协作,做强产品品牌。推进栝楼功能性成分开发、中药现代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构建“引进一个企业、聚集一片园区、催生一个产业”链式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依托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领域重点企业,加快推进智能机器人、农用无人机、汽车发动机部件、快速轨道交通装备、游乐装备、智能物流装备、重型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激光雕刻机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智能机器人制造、交通物流装备制造、冀枣环保设备制造等产业基地。

四、积极培育骨干企业

聚集政策和要素资源扶优扶强,通过壮大主业、重组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支持海伟、泰纳、恒润、养元等一批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1+10”龙头企业行动计划,加大技改力度,聚集要素资源,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丝网、工程橡胶、玻璃钢、铁塔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每个产业组建1-2家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力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和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规范、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百项名牌培育工程,以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自主品牌,积极培育安平丝网、大营裘皮、武强乐器、桃城橡胶等区域品牌。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达到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达到2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达到50家以上,全市主板上市企业达到3家以上。

专栏4  工业强市重点项目

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阳煤集团深州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项目,中国(衡水)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景县石化新材料产业园,顾家家居河北生产基地,奥贝特工贸有限公司高速列车车轮、车轴项目,武邑硬木雕刻文化产业基地,武邑智能橱柜产业园,冀衡集团6万吨对硝基氯苯,晋煤冀州银海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搬迁升级改造,工业新区服装产业园,工业新区食品医药产业园,衡水裘皮加工基地。

2.战略性新兴产业。衡水市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冀枣环保设备制造基地,衡水交通物流装备制造基地,冀枣新材料基地,工业新区新材料基地,安平滤器滤材产业基地,冀中南(衡水)云计算基地,工业新区智能产业基地,安平物联网智能家居产业基地,北京天资置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园,河北烨和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玉米纤维,河北泰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陶氏化学集团新材料生态产业园,枣强恒润多基复合材料,凯德生物癸二酸树酯生物功能材料,天大柔性液晶显示器用聚酰亚胺薄膜单体材料,故城博得快速轨道交通装备,景县华鑫智能物流装备,深州煤电烟气净化环保节能装备,武强欧通高性能铬锆铜合金材料。

3.园区建设。工业新区、枣强玻璃钢产业园争列国家级园区,做大做强冀州经济开发区、景县工业园、故城衡德工业园、深州经济开发区、饶阳经济开发区、安平经济开发区、阜城经济开发区、武强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枣强大营经济开发区、衡水桃城经济开发区、武邑经济开发区、景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冀州市盐化工循环经济园、深州市化工园区、故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华镇工业基地、广川镇工业基地、枣强唐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中国液态金属谷、故城营东新区、冀州南部工业新城、饶阳北官庄轨道配件产业园区、深州市化工园区、深州市丝网工业园区、衡东物流基地和武邑桥头金属柜产业聚集区。

第十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依托现有发展基础、特色与潜力,加快构建“一核两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格局。以环衡水湖的桃城区、滨湖新区、工业新区、冀州市区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核心,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教育、服务外包等产业。以深州市、安平县、饶阳县、武强县为北区,以枣强县、武邑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为东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物流、文化旅游、特色商贸、休闲观光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实现错位合作发展。依托大营、周窝等乡镇服务业发展特色与潜力,重点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乡镇。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原则,利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领域、优质高效发展。到20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二、打造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

推进综合专业物流园区建设。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构建沿大广高速、京九铁路和沿石黄高速、石德铁路、邯黄铁路、307国道的全市物流业发展核心区,促进优质物流资源集聚发展。以丝网制品、裘皮服装、食品饮品、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为重点,构建以规模化、区域化、网络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现有专业物流园区和特色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衡德商贸综合物流园等园区建设,推进丝网、裘皮等特色产业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建设2-3个标准快递物流园区。加快桃城衡北商贸物流园、冀州恒通棉花物流园、瑞谷丰国际农业商贸物流中心、枣强商祺物流园、景州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引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强与中铁联合物流、传化集团等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重点引进具有先进管理运营经验、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和高端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战略投资者,提高物流业科技水平、运作效率和品牌影响力。鼓励当地物流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先进、主营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统筹海关、检验检疫、物流中心、货代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稳步推进“快递下乡”工程,依托丝网、医药、裘皮、建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乡乡通快递、村村有网点。完善物流金融服务,建设物流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推广应用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管理等新技术,提升物流科技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20年,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基本建成立足京津冀、辐射环渤海、面向国内外的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形成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扎实推进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衡水湖景观带,发挥衡水湖核心带动作用。以游湖(衡水湖)、长跑(马拉松)、品酒(老白干)、挥毫(毛笔)、赏画(内画)、玩水(滏阳河)、鱼趣(金鱼)等为主题,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加快培育迎宾农业科技生态观光园、万亩玫瑰观光园、万亩荷花观光园、万亩森林公园等生态园艺旅游。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冀文化、汉文化、儒文化、移民文化、裘皮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培育冀州古城、闾里?汉民俗文化小镇、董子文化园、移民文化园、大营国际裘皮文化产业园、周窝音乐小镇等文化旅游景区。依托安平台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着力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依托衡水宝云寺、安济桥、冀州古城、景州塔、京杭大运河衡水段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精品景区。依托衡水内画、武强年画、阜城剪纸、侯店毛笔等衡水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项目。依托衡水中学等名校,建设外语城,开发修学旅游和研学旅游。依托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武强麦田音乐节、吉它音乐节等,打造集文化观光、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之旅,积极申办、组织各种会展、文体、经贸等活动,着力提升衡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力发展休闲旅游。围绕衡水湖景区,充分利用衡水湖及其周边得天独厚的休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和度假旅游。加快建设滏阳河城市休闲观光带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养娱乐空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优化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环衡水湖和武强-饶阳、枣强-故城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带。依托衡水老白干、养元核桃露、金音乐器、枣强大营裘皮等名优产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购物旅游。

到2020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将衡水打造成为旅游功能完备、产业体系完整、旅游产品齐全的区域性知名旅游城市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培育大健康产业

推动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加强与京津医疗、保健、养生机构合作,积极推进与北京优势医疗资源合作,在衡水湖建设远程康复中心和区域医疗卫生平台。推进“医疗+互联网”,建设“数字医院”,推行远程会诊系统,促进京津冀医疗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服务中心,对符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纳入定点范围。创新“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和组织业态,增加一批国内前沿、省内领先的基因检测、精准体检、康复等医疗服务项目,延伸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等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链。推进“休闲+养生”,依托衡水湖等生态文化资源,加快体验性、参与性和休闲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衡水湖养生度假城和湿地健康生态区。

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健全、安全便捷要求,建设县(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幸福院)三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投资发展养老产业,提升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一批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区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按相关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鼓励扩展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推进社会化养老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规划建设滨湖新区、深州、冀州健康养生基地,将我市打造成省级综合性健康养生产业基地。

五、优化提升现代商贸业

加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综合超市和购物中心建设,加快九洲国际博览城建设进度,支持衡百、爱特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特色专业市场,重点打造饶阳瓜菜、东明果蔬、冀州辣椒、阜城西瓜、建国蔬菜等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以枣强裘皮、武强乐器、桃城橡塑、武邑家具等特色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市场。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整合区域市场资源,规划建设10至20个设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特色街区。提高社区商业便利程度,以便民服务进家庭、便利消费进社区“双进工程”为载体,鼓励发展社区商业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继续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和“新网工程”,重点推动吉美、万德福、信发、德隆等大中型商超建设产地集配中心、销地交易配送专区,与县市区果菜、粮油、畜禽、蛋奶等生产基地、农合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直采直供关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扶持安平玛世、饶阳春阳、冀州华贸等认定为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滨湖医疗器械等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专业村。推动金属材料、橡胶及化工原材料、棉花、木材、农产品等5个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力争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挥安平国家信息化试点县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商贸流通信息化进程,打造集信息发布、商品展示、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十三五”期间,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商业网点布局优化,电子商务体系健全,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商贸体系。

六、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引金入衡”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机构,鼓励设立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衡水银行做大做强,推动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民间融资机构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协调发展,构筑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功能互补的金融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门类全、聚集发展的开放型现代金融体系。

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支持民营金融业创新发展,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培育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深度融合探索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合作金融、保险等农村金融新业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信息平台和手机银行网络平台

七、积极发展其他服务新业态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依托衡水湖生态优势,统筹规划滨湖新区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尽快启动衡水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承办区域性、综合性、大型专业展,大型演出及商务会议,打造全国领先、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会展中心。壮大安平丝网博览会、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会、冀州钟表博览会等知名展会,培育壮大工程橡胶展销会、食品饮品博览会、乐器博览会等特色产业名优精品展会,提升展览展会业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美容、健身、家政等社会需求大、对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突出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扩规模、上档次。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网络化和连锁化,丰富消费服务产品类型。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1.现代物流业。衡东物流基地及内陆港,安华国际物流园,景州国际物流园,衡东原料化工期货交割库,衡德商贸物流基地,聚成国际物流园,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冀东南商贸物流园区,大营裘皮商贸物流集聚区,营东皮草交易集散中心,南善现代农业观光及商贸物流园项目,吉美超市物流配送中心,衡水宏源商贸物流配送中心。

2.休闲旅游业。衡水湖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京林达集团外语城,格林水镇项目,大河湾文化旅游聚集区项目,文化古城旅游开发项目,衡水市动物园,衡水市植物园,盐河故道整体旅游景观长廊,成都乐新投资公司国色天香休闲旅游项目,青岛昌盛日电公司新上农业科技观光园项目,星光集团合作项目,圣蓝集团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故城卫运河风情公园。

3.健康养生业。衡水智慧养生项目,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基地,滨湖新区健康养生基地,深州市健康养生基地、冀州西部新城养生基地。

4.现代商贸业。滨湖总部基地,高铁商业圈项目,衡水万达广场,衡水市商贸中心,滏阳河南岸滨河路南侧水岸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待定),紫金广场,精信城市广场,饶阳瓜菜、东明果蔬、阜城西瓜农产品批发市场,武强乐器、桃城橡塑、武邑家具特色产业市场,安平丝网、枣强裘皮、魏屯医疗器械等县域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农机国际博览城和板材交易物流园项目,甄宝荟国际红木艺术综合体。

5.现代金融产业。高铁枢纽金融商务中心,冀东南区域橡胶产品期货市场。

6.其他服务业。衡水国际会展中心,衡水国际食品博览会(食品节)。

第十一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围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目标,重点抓好节水品种、节水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大力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工程、耕地质量提升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0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70亿斤。加强农田保护区建设,优化粮食作物结构,提高粮食质量和效益。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改进补贴方式,严格补贴程序,加强资金管理,放大政策效应,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种粮能手、种粮大户支持力度,促进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粮经饲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做大做强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优势产业。抓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五化”要求,提升“五线十片”(滹沱河、大广高速、运河、武千路和清凉江沿线,邓庄、唐林、审坡、北大洼、尹村合方、五公里满、建国、阜城镇漫河、码头、周村漳淮十大片区)蔬菜优势产业带发展水平。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培育壮大津龙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支持规模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打造奶牛、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鸡六大优势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果品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化果园建设,积极推广果树栽培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稳定果品种植面积,优化提升蜜桃、苹果、葡萄、鸭梨、杂果五大果品经济林基地,发展核桃、橡树等节水型新品种。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银行、企业、中介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构建自愿自主、相互协作的生产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规范提升农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技术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装备水平,瞄准京津高端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和发展高端农业,建设一批高端农业示范园区。推广武强北大洼、故城东大洼发展模式,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强化基础条件、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布局结构、创新经营机制等途径,集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到2020年,打造10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东方绿树、京安、养元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组织、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农户“六位一体”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行业产业联盟型经营组织。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农业管理模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规模化生产为依托,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深入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积极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引导农民通过合作联合等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推行耕地轮作休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开展节水技术推广,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结合生物、设施、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8万亩。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力度,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力争2018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粮食营养性和安全性水平,保证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建设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再利用。推广使用生态地膜和标准地膜,加快治理地膜“白色污染”。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构建农业清洁生产认证制度。

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农作物种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实习基地,加快农产品品种、农业设施、农业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行“育繁推一体化”,构建覆盖农作物、畜禽、水产主要品种的良种体系,着力推广一批种养业优良主导品种。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级和功能区划,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努力打造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投入品监管、生产和贮运过程控制、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全过程可追溯、共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平台。

专栏6  现代农业重大项目

1.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土地整治工程。

2.农业产业化。武强县北大洼现代农业项目,优质薄皮核桃基地建设项目,泰国正大集团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武邑唐人神3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故城福隆养殖公司年出栏30万头生猪项目,深州市林森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立方米火车客车胶合板项目,武强香港奥德乳液有限公司万头高产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武邑巴迈隆林板一体化项目,工业新区北京秋实胶原蛋白项目,故城康宏牧业高端液态奶全产业链项目。

3.现代农业园区。饶阳威克兰高效生态农业光伏产业园,枣强农业科技园区,故城县东大洼现代农业示范区,景县津龙循环农业产业园,武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枣强县欣苑农业产业园区,冀中金润科技农场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4.农产品流通。国家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产品批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农产品交易中心,桃城农产品配送中心,景县金桥农资配送中心。


第五篇  坚持协调发展 全力构筑优化平衡新格局

坚持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发展协调性、均衡性,形成良性互动、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新局面。

第十二章  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

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立足衡水“一枢纽、四基地”功能定位,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以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三个重点领域为战略突破口,协调共进,补齐短板,落实国家和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

积极承接科技功能疏解。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工程。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建设一批“园外园”,打造一批京津科技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争取将中关村政策延伸到我市。以国家科技专项、“863”“973”计划等成果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加强与名企央企战略合作,争取总部基地落户衡水。继续推进京津百家高校产学研项目进衡水、百家纺织服装企业进衡水、百家食品企业进衡水“三个一百”工程,积极争取和承接京津高就业、低门槛、无污染的加工制造业转移。

积极承接教育医疗及休闲养生功能疏解。依托基础教育优势,加强与北京高校战略合作,吸引高等院校来衡建二级学院或设立分校,争取成建制引进综合性大学,建设滨湖大学城。推进与北京职业院校共建特色学科、专业校区、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育信息化资源。依托衡水湖生态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医疗养老机构,以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及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整体搬迁等模式向我市疏解,重点推进与北京301医院、朝阳医院等合作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承接平台。以工业新区、滨湖新区和省级工业聚集区为主要承载地,依托“蓝火计划”衡水基地,重点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高端生产制造、零部件配套加工及现代服务业企业转移。以中心城市为主要承载地,积极吸引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转移。以滨湖新区、滏南城区、冀州城区为主要承载地,积极承接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和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争取设立滨湖新区“微中心”。

二、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适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需要,积极与京津对接,推进重大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善与京津、周边路网布局。谋划推进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构建东西南北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加速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推动跨行政区域公路一体化规划,同标准对接、同步调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接线方案,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打通与京津之间的“对接路”和“瓶颈路”。建设统一开放的输运市场,提升京津冀一体化运输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加强与京津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协调合作,努力建设京津冀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协同建立京津冀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的生态补偿。携手京津联防联控和共建共享,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对区域内排污企业实行一体化台账式管理。开展污染防治技术联合攻关,持续推进科学治霾、精准治污。

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积极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加快自身转型升级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围绕“6+3”产业发展战略方向,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借力京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与京津的错位发展。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京津冀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创建衡水跨市县产业联盟,培育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以多组团的方式加强与京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积极探索与京津共建共管共享园区新模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北京园”、“天津园”。加强与石家庄、沧州交流合作,着力打造石衡沧经济带。

专栏7  协同发展重点项目

1.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与功能疏解项目。“三个一百”工程,加快京津百家高校产学研项目进衡水、百家纺织服装企业进衡水、百家食品企业进衡水。奶源生产和肉类供应基地建设,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农超对接”工程,滨湖大学城项目。

2.搭建产业合作平台。“蓝火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中关村海淀园衡水分园,深州京津冀产业协作区,阜城长子营产业协作区,冀衡大兴医药产业园,北京青云店机械精加工承接基地。

第十三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乡居民身份差别。建设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为跨地区人口流动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全面放开中心城区、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健全居住证制度,完善居住证管理服务功能,着力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不愿意落户的流动人口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城乡均等化就业战略,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将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公积金保障范围。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财政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三挂钩”机制,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市民化、公共服务市民化、就业市民化。

二、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围绕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以我市列入国家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一核三轴三区”(一核:衡水都市发展核心;三轴:京九?大广复合发展轴,石黄复合发展轴、衡德城镇发展轴;三区:衡德经济协作区、饶安城镇协作发展区、大营?营东城镇协调发展区)城镇空间布局。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围绕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定位,“一湖三区六组团”(衡水湖、桃城区、滨湖新区、冀州城区、工业新区、武邑城区、枣强城区)总体布局和“四个一百”(力争市区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湖区水面100平方公里、环湖造林1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0万人)发展目标,拉大城市框架,做大主城区规模,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优化提升现有主城区基础上,加快建设滏南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区,改造升级河东旧城区,完善城市各功能区布局,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完善城市路网,建设桃冀城际轨道交通,加强桃城区与工业新区、滨湖新区、冀州城区的联系。实施滏阳一路、滏阳二路道路西延工程,前进街、育才街、中心街、中华街四条道路南延工程,南环路贯通工程,打通人民路和永兴路(至东环)、大庆路(前进街至西环、问津街至东环)等断头路,形成便捷高效、功能健全的城市主路网和对外交通体系。增加城市绿量,加快衡水植物园、颖达公园、奥林匹克公园、滏阳河龙眼公园等公园建设步伐,对大庆路、永兴路等主干道路实施绿化改造。构建城市水系,实施迎宾河截污导污工程、小漕河河道治理提升工程、胡堂排干清淤和明渠改造工程、滏阳河截污导污和综合治理工程,形成由滏阳河、胡堂排干、迎宾河、小漕河等构成的主城区循环水系,打造水绕城流、城在林中、园随水傍、无处不景的园林城市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加快滏南新区综合管廊、智能立体停车库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等保障能力,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规划建设高铁广场、市民之家、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精细管理城市,进一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基础网络、基础数据等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无缝隙衔接、无盲区覆盖。着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城市高端要素聚集优势,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做大做强工业新区和滨湖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工业新区统筹生产、办公、生活、商业等功能建设,高起点推进产城融合,打造食品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医药产业园和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园;滨湖新区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文化创意、教育体育、商务会展、健康养生、旅游度假产业聚集区,建设京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京津生态保护屏障,争创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坚持“小县大县城”发展路子,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强县城公共交通、集中供热、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县城承载聚集能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适时启动冀州市、武邑县、枣强县撤县(市)设区,县(市)政府驻地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实行城市管理体制。优先培育深州、安平、景县和故城发展成为高标准新兴特色城市,其他县城充分发掘地域文化特色,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市。探索县城与周边乡镇、产业聚集区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新模式,推动县城周边率先实现城市化。加强道路、水系、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城教融合发展,引导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提高县城集聚承载能力,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带产良性发展机制。

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生态休闲旅游和商贸物流业,提升小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吸纳农民就近就业转移。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加大财政支持、补贴、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镇级新增财力留成比例,努力建成县域副中心。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的乡撤乡设镇。打造城镇发展轴(带),发挥9个省市扶持重点镇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能力。加快大营、龙华、清凉店等重点镇和周窝音乐小镇等特色镇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发挥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充分挖掘董子文化、裘祖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

三、建设特色美丽乡村

分类推进村庄改造提升。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综合抓手,与扶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对村庄发展定级定位,按照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实施分类指导和建设。中心村,实施增减挂钩、联村并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三区同建”,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174个符合全面小康要求的农村新型社区。保留村,实行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保留现有的道路、村庄肌理,延续现有文脉,塑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的民居建筑风格。撤并村,整合资源、有序整治,对空心率超过50%、剩余户少于100户的空心村,实施搬迁整治,开发有市场价值的空心村,用于养老或休闲度假;对纳入城市规划的村,结合新型城镇化进行改造建设,一部分改成城市社区,一部分建成城中的美丽乡村。

建设“四美乡村”。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全面推进农村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厨“五改”,实施十二个专项行动,具备条件的农村全部建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有序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环境美。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支撑的经济强村,实现产业美。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实现精神美。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抓好村庄绿化和生态治理,实现生态美。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努力构建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全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形成一批引领方向的精品村庄、亮点纷呈的精品线路、特色鲜明的示范区。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建设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立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有序流转。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要素互动融合。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科学编制实施县域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支持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稳步增加。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城乡客运网络一体化和城乡水务一体化,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推广范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加快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城乡统筹长效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以企带村、以工补农、村企联动、统筹发展”的就地城镇化新模式,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加大农村金融改革步伐,逐步构建适应农村多元化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要素互动融合。

专栏8  城乡一体化发展工程

1.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所有县城均建成一个海绵城市示范区;所有县城创建国家卫生园林县城;所有农村道路桥梁实现改造提升;所有城乡供水一体化管道实现联通。

2.智慧衡水工程。完善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基础信息库,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县城扩容提质工程。开展道路、水系、绿化、供电、供气、供热、管线、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广场、公园、公共交通、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十二个专项行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五大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15项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第十四章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实施分类指导

安平、冀州、深州、故城、景县等经济强县,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县城、统筹城乡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冀州在全省30强名次前移,安平、景县进入全省30强,深州、枣强、故城等县(市)实现赶超发展,成为引领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枣强、武邑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县,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综合实力。饶阳、武强等全部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的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明确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及年度任务,加强动态管理,力争到2020年实现财政收入翻番。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

支持桃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冀中南商贸物流集散中心、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实验区。支持冀州突出滨湖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强化衡水城市副中心地位,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冀文化旅游目的地、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协同发展先行区。支持枣强加速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中国液态金属谷、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服装服饰生产基地。支持武邑发挥毗邻衡水城区优势,加强与主城区联动融合,着力打造综合物流枢纽核心区、衡武产业协同发展区和新型服务业聚集区。支持深州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京津休闲养生功能基地。支持武强依托自身优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支持饶阳加快现代农业强县发展步伐,谋划推进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全力打造京津优质安全果蔬产品供应基地、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地。支持安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丝网及丝网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丝网之都和国家级区域物流服务中心。支持故城发挥接壤山东的桥头堡作用,着力打造冀中南现代空港物流产业集中延伸区、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区、服装服饰产业聚集区和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区。支持景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石化科技新材料基地、铁塔产业制造基地和冀鲁边界经济文化强县名城。支持阜城加快壮大经济实力,积极建设衡水东部开放经济试验区、港口经济延伸区、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配送基地。

三、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按照“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动”的原则,实施一批集群项目,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各县(市、区、开发区)根据各自的工业基础,确定1-2个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横向配套,纵向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集群,全市打造20个以上平均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示范提升工程,强化龙头带动和链式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轻工、化工、医药、新材料、金属制造、农产品加工、家具制造等九大产业集群,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促进集群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过程智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园区化与集群化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创新服务、金融服务保障能力,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企业向园区集中。“十三五”期间,每个县市区争取上一个百亿元项目,打造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乃至超过千亿元园区,培育几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第六篇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打造生态建设新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生态振兴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着力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基地,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滨湖园林城市。

第十五章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一、积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解决细颗粒物污染为重点,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总量减排与联防联控同步,持续打好控燃煤、抑扬尘、汰黄标、禁焚烧、促减排、多增绿六大战役,着力在科学精准治霾上下功夫,确保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尽快从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出列。加强燃煤污染治理,坚持能耗总量和强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实施工程减煤和技改节煤,加快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积极推广大型煤粉高效锅炉、“微煤雾化”锅炉及其他高效节能环保锅炉,提高燃煤锅炉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烟尘排放,强力推进热电、化工等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执行老旧机动车强制淘汰制度,全部淘汰“黄标车”。加强城市管理和联合执法,合力推进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工作。

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动清洁生产,推进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低碳化再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气化衡水”工程,稳步推进“煤改气”,加快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余热利用。促进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清洁化升级;实施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确保洁净型煤覆盖面达到95%以上,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结构多元、运行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利用体系。

建立污染全过程监测管控体系。健全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动环境风险防控由事后应急管理向全过程管控转变,基本形成多元高效、点线面结合的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网络,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积极开展空气污染物条件扩散分析,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形成技术先进、立体覆盖、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实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增点扩面”工程,到2020年,对污染负荷占全市排污总量80%的排污企业实现自动监控。全面实施物联网数据采集,提升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能力,形成环境要素齐全、技术设备先进、基础数据完备、应用系统互联、信息共享利用的智能化环境监控平台。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实施节能降耗。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新上项目与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挂钩机制,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实现增量节能。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对化工、裘皮、丝网等重点工业行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强化能效标准约束和节能考核。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以及落后工艺、设备及淘汰时限,完善退出机制。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落实综合减排措施,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强化源头控制,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工业新区国家第三方治理试点建设。加大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分解落实到污染源,确保重点水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稳定达标。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严格执行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和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提高生态补偿金比例,推进实时监测监控,确保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各类污水排放企业正常运行、达标排放,使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行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探索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源头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建立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保障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围绕食品及生物制品制造、化工医药、功能材料及制品等产业,构建工业循环型产业链,重点推进冀衡、老白干、精信化工、西王盐化工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企业建设。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推进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废水、废气、废物零排放。推进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以旅游业、通信服务业、零售批发、住宿餐饮、物流为重点,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以及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

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以废机电设备、废电线电缆、废家电、报废汽车、铅酸电池、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旧金属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点,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以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空调通风设备、新型建材等再制造为重点,建立再制造专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四、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加强衡水湖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以打造“京津冀最美湿地”为目标,推进退耕还湿、引水补水调水、区域污染源控制、内源污染控制、湖区生态修复、生态管护监管等工程建设,构建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做活大美衡水“水文章”,推进一湖九河(衡水湖、滏阳河、潴泷河、滹沱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索泸河?老盐河、清凉江、江江河、卫?南运河)生态建设、五水同治(外来水、地下水、天上水、污水、再生水)、内外统筹、百渠千塘引蓄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引水蓄水供水工程,打造以衡水湖为中心,滏阳河为主脉的湖水相连、河湖相通的大水系格局。实施水源涵养与生态隔离保护措施,保持和恢复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促进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衡水湖水环境,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大力实施位山和西线引黄水、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岗南-黄壁庄水库引水,优化引水季节及引水频次,充分发挥西湖水源地区域调蓄水库作用,强化入湖水量动态管理,满足衡水湖枯水期生态用水及雨季蓄洪能力要求。完善科研监测设施,加强衡水湖生态系统监测与分析,开展湿地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候生态影响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切实可行、注重协调、突出重点”原则,做好“节、引、调、蓄、管”五字文章。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用水需求,充分挖掘水源潜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全面加强水源保护涵养。调整高耗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压减高耗水产业产能。重点实施现有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渠道防渗、高标准管道灌溉、喷滴灌、咸淡混浇等工程节水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水等农业综合节水措施,压减农业超采地下水量。实施石津、引黄、引卫等灌区建设及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引黄入冀补淀、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步伐,实施河湖、坑塘全部有机连通,最大限度引蓄外来水。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大力倡导生活节水,持续增加城市再生水利用量,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到2020年,压采能力达9.5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加强土壤治理与修复。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等因素,科学施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措施,加大监测、整治和修复力度。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开展清洁生产模式推广应用,大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建立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推进的农田废弃地膜回收再利用体系,有效控制农田废弃地膜污染,提高农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正确处理增绿与转型升级、增绿与节水压采等关系,以衡水湖生态圈为核心,以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生态带为轴线,重点实施衡水湖周边绿化、城区周边绿化、绿美廊道建设、林业园区、农田林网建设等重点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城市,发挥好京津生态屏障作用。争取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万亩以上、五个千亩以上的林业园区,积极推进林业确权颁证和林业园区认证。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管护,不断深化和拓展“一人一亩林”成果,实施优质林果基地和过密中幼林抚育工程,加大优良树种和经济林比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壮大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巩固平原绿化成果的新机制。

第十六章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严格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建立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地方性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环保机构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智慧环保建设。

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鼓励使用节能低碳型产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积极推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依托中国建材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联合会、北京建材研究总院,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城镇新区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产品推广及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示范应用,提高城镇居民居住品质。大力推行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低碳型产品,限制过度包装。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低碳社会建设,营造“政府引导,加大投入,公众参与,联动发展”的低碳生活氛围,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加快环保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碳排放权、节能量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进排污权抵押贷款,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分包服务、第三方运行等模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

专栏9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大气污染防治与循环经济。饶阳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园区占地10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六纵三横交通网络及八大功能分区,引入建设农用物资生产、农业种植、生态畜禽养殖、饲料肥料生产加工、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等一系列完整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条。

2.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衡水湖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共分近中远三期实施。衡水湖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中远期实施盐河故道综合整治项目、东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西湖湿地恢复项目、滏阳新河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段退田还湖还湿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入湖河道综合治理、绿廊绿道项目等工程。衡水市区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班曹店渠西外环至污水处理厂段、胡堂排干明渠前进街至赵圈段、闸西干渠段实施清淤疏通综合整治,形成由滏阳河、闸西干渠、班曹店渠、迎宾河等构成的市区水系循环圈。滏阳河市区段生态修复工程。一段自滏阳河与南环桥交叉处上延10公里,另一段自大西头闸至下游10公里,进一步提升滏阳河市区段水景观环境。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利项目。通过高效节水改造、水源置换、灌区建设、严格地下水管理等措施,共计压采地下水约9.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开挖张千渠分干线向衡水湖输水,建设衡水湖西湖水源地。滏阳新河衡水市段生态修复工程(衡水湖北湖工程)。规划段长约18.5km,规划总面积26.4k?,规划水面25.3 k?。利用深槽右滩地布置水面,自深槽右河口布置顶宽40m北堤,南堤利用现有滏阳新河右堤,堤脚外布置20m宽平台,上、下游利用现状地面建挡水工程,对现状滩地进行整治,在侯庄连接渠东、西两堤分别建引水闸,在下游北堤建退水闸,沿湖面四周布置绿化带及交通路。沿湖岸坡及深槽侧岸坡进行防护和防渗。

3.造林绿化。衡水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75.59公顷,主要包括绿化种植工程,水体、管线综合(含给排水工程)等工程。


第七篇  坚持开放发展 拓展全方位开放新局面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十七章 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一、扩大合作区域

深化与京津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京津先进理念、技术、人才、资金和项目。充分利用沿海腹地土地资源等优势,以山东、唐山、沧州为合作重点,促进与沿海区域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强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区域合作,以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和福建等为重点,争取更多沿海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投资置业。加强与晋陕蒙等地能源、产业互补互动。与对口援疆相结合,加强产业关联度研究,推进区域产业经济合作。

二、拓展合作领域

积极参与打造区域合作的贸易流、产业带、联通网和人文圈,形成多向开放、全域联动、人文相通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机制。加强与中关村、滨海新区等开发区合作,着力推进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技术产业化、产品物流和产业发展配套服务领域的分工与合作,积极承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服务外包项目,建设服务外包合作基地。大力发展优质农副产品、高档轻工产品加工,现代商贸物流,特色休闲旅游等产业,努力开拓京津等地消费市场。加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快速交通网络建设。

三、创新合作方式

支持我市企业采取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租赁、托管等形式,与国内龙头企业、百强企业加强合作。推进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合作,组建一批产学研联合体,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加强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强化人才发展支撑。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点,积极推进与全国500强、行业30强以及央企、省企合作,引进、新建一批重大项目。 

第十八章  拓展对外贸易优势

一、优化贸易结构

加快外贸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和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扶持河北金音乐器、深州东方绿树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区域品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引导丝网、裘皮、纺织服装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扶持高附加值品牌、高科技含量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开展进料、来料加工复出口业务。大力推进化工、农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及安平丝网、大营裘皮和故城裘皮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基于“大物移云”(即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服务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东盟、非盟、中东欧等“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积极拓展进口渠道,引导企业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重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创新贸易方式

建设综合外贸服务平台,加快推广国际电子商务、海外分拨等新型贸易方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国际性展会。以商务部和国家六大商会网站、驻外机构、广交会等为平台,重点宣传推介安平、故城、枣强等国家级出口基地,扩大市场知名度,助推出口额提升。大力开拓国际中高端市场,引导帮助企业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健全贸易摩擦预警监控体系和防范应对机制,拓展市场回旋余地。

三、促进口岸发展

协同推进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加强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对接,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打破关区界限,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实现企业自主选择申报、纳税、验放地点,提升我市吸引内外资能力。加快提高全市省级工业园区经济外向度,发挥外经贸发展主平台作用。推进工业新区海关监管场所、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海关场所的申报和建设,支持安平、故城、枣强等产业集中度较高、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保税监管场所,构建跨区域、高水平的开放高地。完成衡水内陆港一期建设,加快二期项目推进进度,努力打造国际物流集散贸易区、物流产业加工区。

第十九章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加强与港台、日韩、欧美等国家合作,引导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环保型项目,严格限制高污染、低水平和产能过剩项目。依托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省级开发区(园区)和国别园对开放型经济支撑促进作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拓利用外资新渠道,不断提升合作深度和广度。“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2亿美元,年均增长3%

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整合招商资源,加强政府指导,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和专业队伍为依托的招商队伍,强化招商选资,提高招商成效。开拓利用外资新渠道,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发行境外债券等融资途径,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施引智五大计划,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继续实施大公司、大财团、大项目战略,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加强与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的联系,努力争取在资源配置、企业改造、技术转让、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在巩固港澳台、东盟和拓展欧盟、北美的同时,积极配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同非盟、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国家的企业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二十章  探索“走出去”新路径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新一轮开放战略,利用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电力通讯设备、现代化工等领域积累的资本技术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引导冀衡、英凯模等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生产基地,引导组织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基地,缓解资源要素约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并购优质资产,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专栏10  对外开放重点项目

1.国别园建设。培育壮大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冀州日本复合材料产业园、安平国际(台湾)丝网产业园、景县龙华台湾工业园和枣强大营国际裘皮产业园。

2.出口基地建设。安平丝网、大营裘皮、桃城化工、武强农产品、故城汽车零部件五大出口基地建设。

3.招商引资项目。枣强县隆基泰和斯洛伐克IPEC集团合作开发中国科技商贸城项目,桃城区向上制衣有限公司与波兰富利达有限公司和匈牙利神行制衣公司合作项目,老白干集团与斯洛伐克园区合作项目,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4.境外投资项目。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冀州中意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俄罗斯投资建设铁路运输槽罐项目和建设复合材料高压管道项目,安平县聚成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斯洛伐克园区物流园区设立丝网仓储基地项目,安平丝网工业园在泰国投资建立洛加纳中国河北丝网工业园项目。

5.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区域合作,与中关村、滨海新区等开发区合作,与晋陕蒙等地能源、产业合作,对口援疆,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第八篇  坚持共享发展 建设和谐幸福新衡水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原则,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十一章  实施扶贫脱贫工程

一、实施精准扶贫

把扶贫攻坚摆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好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系统,制定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配置。完善贫困帮扶制度,明确部门帮村责任和干部帮户责任,确保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大力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深入实施“春雨行动”,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注重帮助残疾人等特困群体脱贫致富。完善县级以上扶贫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县以下公告公示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层层签订军令状,每村都有工作队,每户都有责任人。

二、推进产业扶贫

全面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科技和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子商务扶贫、光伏扶贫、职教扶贫、搬迁扶贫、社会扶贫八大工程。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家庭手工业、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农民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完善“互联网+扶贫”机制,培育发展“淘宝村”,探索“互联网+金融扶贫”、“互联网+旅游扶贫”等模式,发展P2P众筹融资和农产品O2O交易,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三、强化政策保障

突出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更加注重资金整合,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增加财政扶贫投入,释放财政体制激励效应。继续强化用地支持,鼓励扶贫开发重点县优先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立投融资担保平台,吸引金融资金投入。引导群众建立小额信贷诚信自律组织、扶贫合作组织等,努力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加强贫困监测,建立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

“十三五”期间,提前实现全市9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十二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积极推进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培育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新的就业增长点。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一线产业工人,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工伤预防、经济补偿和工伤康复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覆盖率和统筹层次,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发挥好对失业保险人员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保障作用。

二、实施增收富民工程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两同步,两提高”,确保提前实现居民收入翻番。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指导线、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的调整与管理,合理确定薪酬结构和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村征地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农民土地增值收入。

三、实施社保扩面工程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突出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和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开展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构建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位一体”保险体系。全面落实国家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增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9604’养老格局(96%的老人实现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4%的老年人实现机构养老)。深化完善8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积极推动村(社区)级老年协会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服务。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到2020年社会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70%以上。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双配建”政策,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加大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住房政策性租赁机制,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逐步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基本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常年服药慢性病大额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失独家庭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养育和残疾人生活护理救助标准,实现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提高城乡“三无”特困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和五保供养能力,切实保障特困家庭、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和基本社会安全网,防止脆弱人群因灾因病致贫返贫。推进惠民殡葬政策措施,免除城乡居民基本殡仪服务费。

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园体制,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幼师队伍建设,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优化学校布局,规划新建一批中小学,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小学班容量过大问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依托衡水中学、衡水二中、冀州中学、武邑中学等知名中学,规划建设衡水国际基础教育园区、冀州教育园区、武邑教育园区等重点集聚区,推动基础教育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十三五”末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左右,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逐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缩短职普比例差距。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鼓励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完善现代教育制度,吸引京津冀重点高校来我市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设立分院。谋划建设滨湖大学城,成建制引进全国知名高等院校。支持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扩大规模,加强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和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3+2”、“3+4”分段培养、中职直升高职、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2”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衡水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构建灵活高效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办好继续教育。

五、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和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巩固现有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增加和完善服务内容。在增加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投入、确保基本医疗公平普惠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营运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积极推进与京津合作办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逐步提高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发展。

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卫生优先发展,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大重大、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控力度,推进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序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加强城市综合医院、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发挥城市综合医院在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020年,具备开展老年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80%。继续巩固现有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增加对医疗器械设备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投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左右,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0万左右。加强各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场所)建设和利用。

增强公民体质。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健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健身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市、县、乡三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休闲圈”。以滨湖新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化、标准化的医疗、健身、养生基地,推进健康产业和健康消费加快发展。提高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组织能力,打造“国际绿色马拉松”品牌赛事,继续提升长跑城、健步城、篮球城基础设施,扩大体育事业影响力。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力争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鼓励全社会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建设,改革办赛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争取到2020年,建成以竞技体育经营、体育咨询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休闲等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市场新格局。

六、实施公共安全工程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监管,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及群发性职业病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火灾防控。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创新消防安全管理,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加强灭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提升全社会火灾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危害。

防震减灾。进一步加强监测、速报、预测预警建设,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技能,健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强化气象大数据公众服务能力,加强农业、交通、旅游、能源等专业气象服务,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气象支撑能力。加快现代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稳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七、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

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基层监管能力,着力构建“体制健全、标准完善、产地准出、销地准入、质量可追溯、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推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药安食美”社会共治平台建设,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满意。

第二十三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深入推进“红花传递、道德接力”活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对城乡居民思想的引领作用,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促进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落地生根。培树、宣传各类道德典型,充分发挥林秀贞、王文忠、范党育等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推广建立《功德录》、《好人档案》,引导全市人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大力推进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建设全国道德模范城市。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群众的原则,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从群众需求出发,创新文化内容形式,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采用评剧、河北梆子、小戏、小品、美术、摄影等形式创作一批国家水准的文艺精品,推出在全省有影响、有价值的优秀作品。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冀州古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宝云塔景州塔、故城庆林寺塔等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支持引导习三内画博物馆、衡水书画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发展。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农家书屋建设、全民阅读、书香衡水等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扶持奖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施现代传媒建设和提升工程、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文艺人才培养工程,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舞台艺术和网络文艺。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进“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多行业融合发展优质项目,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会展、数字文化、主题公园等新型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城建等相关行业的融合,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强市。深入挖掘冀派内画、中西乐器等文化资源,打造武强年画、武邑硬木雕刻、阜城陈集剪纸等自有特色品牌,加强董子故里、冀州古城恢复、安平红色文化、裘皮文化、汉文化、文博事业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加快衡水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利用文学、影视、动漫、演艺等产业形态,进行产业化包装设计,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进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发展一批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特色明显的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标准谋划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重点推进国际音画创意体验基地、汉民俗文化小镇、周窝音乐小镇等项目规划建设。

鼓励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或行业特色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支持各类专题馆、主题馆建设。重点建设南部新区文化综合体项目,依托美术馆、影院、文化会展中心、专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将衡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空间。“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优势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不断显现,到2020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专栏11:民生改善工程

1.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项目。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109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5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1所。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校舍41.5万平方米,购置图书67.7万册、计算机7000台、课桌椅5万套及一批教学仪器设备。

高中教育项目。冀州中学搬迁,规划建设枣强董子学校、武邑教育产业园等项目。

职业教育项目。建成3所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创建‘河北省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项目学校’,争取4-5所中职学校进入品牌项目校,全市9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办学标准。争取国家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3-4个,争取省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8-10个。

高等教育项目。培育2-5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具有全国影响的特色学科。争取设立3个左右的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试办3-5个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衡水学院在校生达到2万人,其中本科生1.5万人,专科生5000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4500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2.医疗、体育项目:

综合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南院区建设项目(包括哈励逊医院儿童专科楼、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综合楼等项目)、故城县医院病房楼项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分院建设项目。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冀州市、枣强县、武邑县、饶阳县、景县、故城县中医医院,迁建武强县中医医院,衡水市中医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

专科医院。新建5-7所专科医院,优先建设儿童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

非公立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5-10所具备一定规模和办医质量的优质医疗机构,包括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及口腔、妇儿、骨科、肿瘤、中医专科等特色专科医院。衡水心血管医院(衡水永兴医院)搬迁。

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衡水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改扩建武强县、枣强县、桃城区妇幼保健院,新建深州市妇幼、故城县妇幼保健院。

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衡水市全民健身中心、枣强县全民健身中心,故城公共体育场、深州公共体育场,景县文体中心,衡水湖场地自行车训练馆、环湖健步路和自行车道。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全民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具备省全运会承办标准的体育场馆健身中心、吴公河改造奥林匹克公园工程,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及绿化景观提升。

3.文化事业项目: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滏阳生态文化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成对公众开放。新建民间艺术馆、习三内画博物馆、路北文化中心。

文化产业建设。国际音画创意体验基地项目,冀州古城恢复项目,衡水湖文化产业聚集区,衡水水晶内画产业园,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华日青铜艺术产业园,青竹美术画材产业园,饶阳民族乐器产业园,武邑硬木雕刻产业园,宝秋数码产业园。

4.社会保障项目

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衡水市民政局(深州)养老服务中心、故城县老年公寓、景县温城区域敬老院、景县杜桥乡区域敬老院、景县梁集养老服务中心、冀州市五保服务中心、阜城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阜城县码头区域敬老院。

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安平县儿童福利中心、景县儿童福利院。

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衡水市及各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


第九篇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跨越发展新支撑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构建功能完善、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十四章  构建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统筹发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加快构建高效、经济、安全、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中心城区,加快推进石济客专高铁站与现火车站连通、站前路打通、南部新区路网等工程,不断完善、拓展主城区道路网络,满足快速通勤需要。畅通主城区对外通道,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主通道,推进外环路建设,构建主城区为核心、连通周边县市的道路网络。推进桃冀城际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串联商业中心、旅游点等人流密集地,提升交通效率。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设高铁站、河东站等客运枢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市域内,着眼于加强主城区与各县市之间、市域内各级城镇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为人员、物资的自由流动提供运输保障。到2020年,力争形成“一环、两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和“一环、十横、八纵”普通干线公路网,提升市域路网覆盖率。域外,打通京衡、津衡、石衡、衡港、衡济五大通道,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形成快速高效连接京津双核的交通走廊;加快石衡沧黄城际等城际铁路建设,实现与京津及周边城市城际铁路连通。完善石衡济快速运输通道和沿线普通干线公路通道,推进三城交通通达;构筑衡水至黄骅港出海通道,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南、北两大快速出海通道,满足衡水与黄骅港之间高频率、大规模、强时效的货物运输需求。打通衡水市各主要出口,畅通衡水市对外联系,提升我市区域交通地位。

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铁路,加快石济客专、邯黄铁路复线等铁路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尽早发挥效益;加紧谋划推进京衡客专、津衡邯客专、石衡沧黄城际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三个国铁互联畅通。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石衡、衡港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努力构建石衡德、津衡邯通道和出海通道,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省市均实现高速或一级公路相连格局。干线公路,加快推进国道106衡水湖段改线、国道307改造、省道肃临线改建等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步伐,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干线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国、省、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公路网络体系。航空,积极推进衡水机场建设,新建冀州等通用机场,实现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互为补充、一体化发展,建成服务能力强、服务范围广、通达性能好的多层次空运体系。

三、提高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目标要求,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建设绿色公交和智能公交,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城区边缘外延20公里范围为重要节点,以县乡道路为纽带的公交网,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快衡水北站客运综合枢纽、河东站客运枢纽、滨湖新区客运枢纽、衡水西客运枢纽、衡水湖客运枢纽、衡水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园、衡德综合物流园区等客货运枢纽场站建设,完善场站布局结构,提升交通节点服务功能,打造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

第二十五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完善防洪抗旱防涝体系

实施滹沱河、滏阳新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冀码渠、冀南渠、盐河故道等衡水湖周边河渠治理,推进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清淤扩挖、建筑物维修加固。实施城市防洪与城乡排涝工程,加高加固城市所在河系堤防,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河道扩挖疏浚、建筑物改建、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等,衡水市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其他区县达到20年一遇;衡水市区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其他区县达到10年一遇。实施水源调蓄工程,规划建设衡水湖西湖总库容3800万立方米的西湖水源地。各县市区建设一批中小型调蓄工程,大力提高引蓄外调水、地表水及雨洪资源能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完善抗旱应急预案,增加抗旱物资储备,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二、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引黄、引岳、上游黄壁庄水库等外流域引蓄水工作力度,加快南水北调中线配套输水工程、地表水厂及配水管网建设,力争早日具备接纳南水北调来水条件。实施衡水湖北湖和西湖水源地建设工程,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严重缺水状况。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已建成的120个联村供水水厂,将供水管网延伸至周边农村,扩大供水范围,并与南水北调受水区县城水厂并网联接,利用引江水置换深层地下水,使全市所有农村人口都能喝上优质水。加强节水技术研究,大力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实施工业节水、生活用水改造提升工程,发展防渗管道输水工程、咸淡混浇工程和微喷、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再生水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二十六章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高供气保障能力

加快区域干线、县域支线天然气配套管道建设,重点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鄂安沧输气管道、邯郸?渤海新区天然气管道、武邑?黄骅管道、沧州?安平?石家庄管道、安平?青县管道等过境干线工程建设,加快枣强、武强、景县等一批支线工程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量和管网覆盖范围,尽快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乡镇通、园区通”目标。推进华润LNG调峰设施等项目按期投产,在冀州推行“村村通”试点。规划建设衡水天然气调峰储备应急基地,增强气源保障。

二、推进智能电网和输电通道建设

增强接受区外送电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新建55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2座,新增主变容量300兆伏安;新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扩建3座,新增主变容量2340兆伏安;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5座,扩建10座,改造1座,新增主变容量2160兆伏。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电源,以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供电格局,有效改善电网网架结构,增强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电网安全、健康、经济运行,扩大用电规模。

三、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主,重点推进屋顶发电和农业光伏。积极利用盐碱地、荒地、荒滩、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建设光伏电站,鼓励推广在全市重点养殖、蔬菜种植地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推广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和城市绿色照明设施。建设衡水中科信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2*9兆瓦糠醛渣热电联产、冀州中科智联等一批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解决部分工业园区、县城和乡镇供热问题,使生物质发电供热比例进一步提高。积极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联户沼气工程和沼气发电工程,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规划建设风电项目,形成电网电源多样性格局。

第二十七章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高速宽带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宽带移动、融合泛在、安全可靠的新一代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基础网络向下一代演进。深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无线局域网(WiFi)全覆盖和城市建成区免费使用。对城域网进行持续优化,简化网络结构,扩大网络容量,提升网络大颗粒业务的承载和疏导能力。全面贯彻光纤到户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完善光纤到户规划建设、验收备案等工作机制,加快全光网络接入,力争网络能力达到省内较好水平。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积极发展网络与信息产业。构建“数字衡水”地理空间框架,深入对接“天地图?衡水”,建设覆盖全市的测绘基准服务体系、基础地理数据库体系、自然资源数据库体系和数据交换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

二、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完善安全保障体制,深入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通报处置工作体系,建设政府网站运行检测平台,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电视会议、无线指挥调度、通信安全涉密等应急系统建设,完善金融、电力、铁路、交通、人防、监狱等专用信息网应急系统。加强网络对抗力量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管、控、侦、防、攻一体的网络空间力量建设。

专栏12:基础设施项目 

1.交通基础设施:

铁路。京衡客专,石济客专,衡沧黄城际铁路,邢衡城际铁路,邯黄铁路复线。

公路。邢衡高速二期,石衡高速,邯港高速,北京新机场高速南延至衡德高速故城支线,大广高速衡水湖连接线。G106改线、G307升级改造、省道236改造等,努力形成G338、G339-G240、S341等“十横”,G240-S229、G106、G338-S230-S539等“八纵”网络布局。

机场。规划建设衡水机场,冀州、景县、枣强、安平通用机场。

轨道交通。桃冀轨道交通。

2.水利设施:

灌区建设工程。石津灌区恢复工程、引黄灌区工程、引卫灌区工程、引王快水库灌区工程、衡水湖灌区工程。

节水灌溉工程。防渗管道输水工程、咸淡混浇工程和微喷、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衡水湖综合整治工程。衡水湖西湖防洪排沥调蓄地工程、滨湖河道治理工程、中干渠水系连通工程、滨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滨湖下游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衡水湖围堤及穿堤建筑物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及非工程措施、西湖调蓄规模扩大工程、衡水湖东、西湖湖底清淤工程。

骨干河道防洪工程及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新河、卫南运河综合整治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开挖张千渠分干线向衡水湖输水,扩建衡水湖。

滏阳河市区段生态恢复工程。全长约20公里,实施清淤扩挖、提防加固、堤顶硬化、岸坡植树绿化、布设景观等工程,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修复生态环境,形成贯穿市区和工业新区的生态廊道。

京杭大运河(衡水段)综合整治工程。沿左岸坡至深槽左侧岸坡进行防护和防渗,河岸带生态修复、自然原型护岸、生态护坡修复建设,并沿运河左堤底角外10米范围内设置修建大运河景观绿化带。沿运河周边河道综合治理,建设绿色亲水景观,满足居民休闲观景需要;郊野河段修复天然河道风貌,净化河道水质,营造动植物栖息地;结合特有的大运河文化建设古韵码头、亲水台榭、运河文化观赏区等,保护和弘扬运河文化。

3.能源基础设施工程

电网升级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扩建3座,新增主变容量2340兆伏;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5座,扩建10座,改造1座,新增主变容量2160兆伏。到2020年末,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电源,以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供电格局,有效改善衡水电网的网架结构,增强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电网安全、健康、经济运行。

2016-2019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增变电容量47兆伏安,新建线路6444公里

天然气储气、城市应急和调峰储气设施项目。作为上游供气管道意外停供时的应急气源,在北外环和南外环各建设储气站一座(LNG)每个站储气能力5?6万立方米,可满足城区2?3天生活用气。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适应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建设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站34座,配送站3座,充电站1座,充电桩150个。

4.信息化建设

冀东南云计算基地暨智慧城市建设。建设辐射沧州、邢台、邯郸等地的大数据基地,搭建资源共享的计算平台,并以此平台为基础,建设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在内的智慧城市。

交通管理系统提升工程。主要包括:(1)视频监控覆盖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区视频监控、电子警察、智能卡口以及国省县道智能卡口;(2)交通安全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改造提升信号灯、交通诱导屏、护栏、标志、标牌、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3)科技执法装备提升工程建设,装备数字定位对讲机、移动警务执法车等,提升执法装备科技水平;(4)交通综合管理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智慧交通管控系统、大队指挥中心和交通安全服务站建设。


第十篇  加强社会治理 建设法治衡水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治衡水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探索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方法和路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政社分开,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基层政法综合治理组织建设,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城乡社区和企业延伸。深入推进“平安衡水”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网格化管理,推进智慧网格建设,着力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加强互联网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反恐防暴和反邪教工作。加强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改进信访工作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诚信建设。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信用信息应用,率先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领域使用信用信息及信息产品,逐步推动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中广泛应用。加快完善行业信用信息各环节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数据归集标准化、联合惩戒、信用服务机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抓好国防动员工作,依法保护国防设施。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进人民武装、经济装备、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动员能力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等队伍建设,提高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不断完善专群结合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第二十九章 加强法治衡水建设

一、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完善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全民宪法意识。加强宪法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完善地方立法起草机制,积极探索由市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机构组织起草、联合起草、委托起草等制度,不断提高法规草案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扩大社会参与,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健全立法的民主、科学、效率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进一步明晰人大决定重大事项范围,规范工作规则和程序,市政府出台重大决策前要向市人大报告。突出特色,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为巩固和发挥我市的特色优势提供引导和保障。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推动作用,实现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保障改革事业行稳而致远。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建设。完善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和备案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监管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法制化。建立健全常态化行政监督制度,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严格行政问责,全面实行主要负责人“五个不直接分管”和会议末位表态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依法公开政务信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市县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推进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执法权。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三、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化、标准化、可量化、职责权统一的司法权力规范运行制度。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严格实体条件、程序规定,确保刑事案件繁简分流,提高司法效率。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制度。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规范刑罚裁量权,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最大限度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防止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问题。推进司法公开,依法及时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建立完善政法机关“开放日”制度。加快建设庭审网络直播平台,建立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和定期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营造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环境

加强法制宣传,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使法治真正融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深入开展“法治八建”活动,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坚持法制培训工作与提高队伍素质紧密结合,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让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完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市、县综合法律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法律服务均等化。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和人才保障。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保障机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三十章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实施分类指导和协调衔接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完善规划体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形成各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筹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衔接协调机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符合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各级政府努力营造良好的规划实施环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保障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创新,调整完善政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推动规划实施提供保障。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调节。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和约束性指标,强化政府责任,有效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实现。

二、加强政策统筹协调

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重点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更多投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严格执行行业技术标准、投资强度、综合能耗、耗水、用地、污染物排放等产业准入门槛政策。

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科学测算环境容量基数,严格建设项目总量核定,最大限度争取和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环境总量指标。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通过治水、管水、取水、蓄水、节水等手段,科学配置水资源。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三、完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加快制定完善以推动跨越赶超、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完善领导干部带头落实机制。加强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努力打造发展型的领导班子、培养发展型的领导干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大力实施领导干部改革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党员干部调状态、转作风、抓落实。

四、健全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完善规划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强化规划重点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适时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将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提交市人大审议,并向民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偏离实际情况,或者执行难度较大等突发情况,市政府可视情况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实施和完成规划对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要在中共衡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衡水绿色崛起、跨越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