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衡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001068824/2023-2921524
发布机构: 衡水市政府办公室 文  号: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12日
主题分类: 其他 有效性:
衡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语音播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衡水高新区和滨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精神,推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冀政字202237号)落实,加快推进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我国科技前沿,以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服务于衡水“三城两基地”(京津冀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全国特色产业名城、生态宜居美丽湖城、京南现代物流基地、京津冀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推进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开放协同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立体精密智能气象监测网、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和普惠精细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监测、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省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围绕智能观测和数据融合分析、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智慧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开展科研创新,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协助开展强对流天气、人工影响天气、太行山暴雨等大气科学试验,加强气象灾害机理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

  2.搭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进饶阳国家气候观象台、衡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等研究能力建设,创全国一流气象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首都经济圈大气环境、黑龙港流域农田湿地生态、气候与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引进省内外气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和团队,产出一批国内先进科技成果。深化部门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共享气象开放合作平台。

  3.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把引进和培养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统筹推进,强化政策激励。将气象领导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围,不断优化气象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气象跨学科人才教育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建设精密监测系统。加强饶阳国家气候观象台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实现大气及多圈层观测。科学布局天气、气候观测设施及农业、环境、生态、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强化立体协同高效观测能力。加强气象卫星遥感和雷达应用,做好无线电频率使用协调。建设高标准气象装备计量检定室和装备保障实训平台。加强气象、通信、住建等部门合作和资源共享,依托通信铁塔、高层建(构)筑物等开展气象观测。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

  2.发展精准预报技术。强化多源资料和智能网格客观预报产品应用,提升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订正技术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加强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提升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预警水平。

  3.加强精细气象服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气象服务领域广泛应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精细气象服务技术。发展用户需求自动感知、智能分析服务、定制化产品智能制作、信息按需精准推送的智慧化气象服务,有机融入政府决策指挥、调度管理平台和智能生活终端。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实现智慧气象服务与智慧生活场景、公共服务渠道的对接、融合,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

  4.促进数据融合应用。推进气象与市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开放平台的共建共享。加强跨部门气象数据的获取、存储、汇交和使用,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加强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分灾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通信等新技术,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完善多部门共享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共同构建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

  2.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持续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工作,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强化基于地域特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提升重点区域和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深入挖掘气象文化,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和文化传播,深化部门和社会资源合作,推动气象科普融入式发展。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气象灾害应对处置能力。

  3.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以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防灾减灾为目标,加强云水资源开发,发展趋利避害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发展安全高效的作业技术,探索开展无人机作业。提高云水资源立体监测能力和作业效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人才队伍建设。

  4.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责任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标准化建设,完善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多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提高部门间灾害应急联动的快速响应能力。持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实现气象灾害风险转移。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加强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着眼于粮食安全,对标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推进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气象为农服务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高质量服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粮食生产、种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面向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多部门联合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业务,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保障服务。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提高面向新型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率。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精细化影响评估,打造“气候好产品”。

  2.提升交通保畅气象服务能力。围绕衡水“京南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网络建设需求,发展铁路、公路、航空等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气象探测设备融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重点路段气象要素实时、精准智能感知。共享交通流量、公路路况等交通信息,增强交通气象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面向“京南现代物流基地”衡水定位,强化商贸物流气象服务。

  3.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强化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提升风能、太阳能资源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电网运营高影响天气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电力等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合作,服务绿色能源发展,助力“绿色衡水”建设。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精准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精细气象服务。拓宽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传播渠道,统筹协调媒体资源,实现气象服务触手可及。推动气象服务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

  2.强化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面向人民群众多元化气象服务需求和增强民生福祉,开展生活类气象指数预报。推动气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库,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推动气象与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健康气象风险预测预警业务,发展休闲康养气象服务,以保障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为目标,发展全程化伴随式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开展生态气象旅游资源评价。

  3.强化城乡气象服务供给。发展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精细到乡镇(街道)。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增强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进村入户到人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1.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风险、致灾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预测业务。加强气候承载力评估,提升衡水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气候变化监测和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加强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城市运行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决策咨询能力。开展温室气体观测,加强碳排放源和吸收汇动态变化研究。

  2.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强化衡水湖湿地、大运河等重点区域气象服务。围绕“生态宜居美丽湖城”定位、“一湖九河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发展生态系统保护气象保障服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气候评估能力建设;发展绿色生态遥感监测服务,科学评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气候影响;强化大气环境治理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有效衔接各项改革与创新措施,解决本地、本领域气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科学规划气象设施建设布局,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深化气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气象法制建设,适时制修订地方规范性文件,依法规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活动。

  (四)加强投入保障。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进气象事权融入地方投资项目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气象现代化项目建设,共同推动衡水气象高质量发展。

  

  

  

  衡水市人民政府         

  2022129        

  

   (此件公开发布)

相关解读文件链接:art_101_460802.html